登录 | 注册
中华鲜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鲜氏论坛 >> 源流古迹 >> 浏览主题 版主
 
 新闻公告   源流古迹   家谱分支   姓氏人物   姓氏企业   芳 名 录   姓氏取名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鲜--姓氏源流 已阅:4350 / 回复:8(楼主)

姓氏源流
    鲜(Xiān yú 鮮)姓源出有三:

作者:122.195.222.* (2009/1/19 14:28:54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鲜--姓氏源流 第 1 楼

1、出自子姓,为殷商子孙后裔,以地名为氏。西周初,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受封于鲜,其后人以鲜为氏。据《风俗通义》、《古今姓氏书辩证》等文献记载,出自殷商子孙后裔,得姓始祖是商朝纣王的叔父名叫胥余。商朝末年,纣王的叔父胥余曾授封于箕(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),称为箕子(箕为地名,子为子爵)。后箕子对纣王的荒淫无道经常提出劝谏,纣王不但不听,反而把他监视起来。周武王在伐灭商纣后,建立周朝,箕子的支庶子孙授封鲜地,遂以地名中的鲜字为姓,乃成“鲜氏”。

作者:122.195.222.* (2009/1/19 14:29:16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鲜--姓氏源流 第 2 楼

2、出自复姓鲜于氏所改。复姓鲜于氏,有的简为鲜氏。据《姓氏考略》、《中国姓氏辞典》等文献记载,朝鲜的鲜氏子孙中有鲜氏支庶子孙名仲,称为鲜仲,其采食地在于(地名)。其子孙遂将鲜和于两字合成为鲜于为姓氏,成为“鲜于氏”。鲜于氏的后裔也有为去繁为简,改为鲜氏的。如宋代四川省有鲜龙,原来姓名是鲜于龙。可见,鲜氏和鲜于氏是同根同宗的一家子。

作者:122.195.222.* (2009/1/19 14:29:36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鲜--姓氏源流 第 3 楼

3、出自回族中有鲜姓。据撰自康熙年间的《鲜氏家谱》载,先祖为西域回纥人,宋金以前迁入内地,其后裔居江浙一带,后迁往甘青宁。今北京、江苏、甘青宁的鲜姓是同一祖源。于康熙年间创立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门宦(鲜门门宦)先祖鲜美珍,其原籍便是江苏南京竹行(今竹集镇),后才落难至青海湟中的。鲜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、江苏、甘肃。青海和宁夏地区。

作者:122.195.222.* (2009/1/19 14:29:54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鲜--姓氏源流 第 4 楼

得姓始祖:胥余(箕子)。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,将一个叫箕子的贵族封到朝鲜去做那儿的首领,遂以地名中的鲜字为姓,遂成鲜氏。而箕子在朝鲜时又将自己的后代中一个叫鲜仲的封到“于”这个地方去,仲的后代就取朝鲜的鲜字加上封地的于字,合起来成鲜于,作为姓。鲜于的先祖箕子,原来是商纣王的叔父,纣王暴虐无道,箕子多次劝阻,激怒了纣王,于是箕子就装作发狂,逃过了死难。周武王得天下后,觉得箕子是位贤良,对他很尊重,但箕子不肯称周武王为王,因为他自己是商朝的王族,觉得周武王不该夺去商朝天下。尽管这样,周武王还是封他。后鲜于氏的后裔也有为去繁为简,改为鲜氏的。可见,鲜氏和鲜于氏是同根同宗的一家子。故鲜姓的得姓始祖是胥余(箕子)。

作者:122.195.222.* (2009/1/19 14:30:18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鲜--姓氏源流 第 5 楼

迁徙分布
    (缺)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鲜姓起源多端,主要有:1、箕子鲜姓:出自子姓、为殷商王族后裔。公元前11世纪、西周初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得姓。2、大禹鲜姓:(渝黔川族谱)出自姒姓。武王赐我鲜姓,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氏,故居山西蒲州,始于安邦定国是也。3、出自鲜卑族:(台湾网)鲜姓:在康熙字典解说,是鲜卑族演进而来,高市以前有位鲜明先生一户,据说大陆上鲜姓多在东北一带。鲜卑是由东胡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。东胡被匈奴击破后,一部分退居鲜卑山(今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族一带山中),因以得名。拓拔鲜卑是鲜卑中最著名的一支。他们世居于大兴安领北段嘎仙洞一带的大鲜卑山,开魏国(史称北魏)基业、是第一个进入中原而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。其所创造的优秀文化,对隋唐影响颇大。4、出自回族中的鲜姓,据康熙年间撰写的陇西《鲜氏家谱》记载,先祖为西域回纥人,宋金以前迁入内地。其后裔居江浙一带,后迁往甘青宁。今北京、江苏、甘青宁的鲜姓是同一祖源。据《姓氏考略》记载,为南安郡(在东汉时置郡相当于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)。

作者:122.195.222.* (2009/1/19 14:30:43)   回复此贴
当前总数:8 每页5条 当前1/2页 [1] [2 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8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查看全部(8)位游客 +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鲜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320.3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鲜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